學童生長遲緩追蹤矯治 應搭配校園生長轉介計劃

成長金三角呼籲:保握黃金治療期 治療成效高達13%

行政院自2003年6月25日教育部發佈之「學生健康檢查實施辦法」規定,每學年度應實施學生身高、體重等檢查,並輔導檢查結果異常之學生進行轉介複查及追蹤矯治。根據教育部「國民中小學疑似身高生長遲滯學生轉介醫療實施計劃」,從小一(6歲)至國三(15歲)的兒童,每年開學時都會進行健康檢查,篩檢出疑似生長遲滯學生,凡是「身高不足」的個案,都會由學校的保健室發給「生長遲緩轉介單」,父母應盡速持轉介單至各大醫院小兒內分泌或遺傳及新陳代謝專科檢查,才能找出小孩生長遲緩主要原因,並盡早對症治療。

中華民國兒童生長協會 羅福松理事長表示,國人的身高是國家力的表現,學童的身高影響到未來的身高。身高篩檢對目前正在發育中的小孩是一個重要的指標判斷,而透過身高篩檢制度,除可判斷兒童是否有生長遲緩的問題外,許多小兒疾病如腎臟病、性早熟、甲狀腺異常、染色體異常等,病況徵兆都會直接反應在小孩的身高發育上,診治生長遲緩的兒童上,一定得排除上述的病理性的因素,才能針對真正病因加以診治。

 

除了疾病影響之外,幼兒期(2歲前)的營養狀況、荷爾蒙分泌狀態、青春期、雙親遺傳,這四種因素幾乎就決定了小孩終生身高落點,成年女性的身高大約在8至10歲後乳房開始發育前決定,男性約12歲左右生長板開始閉合,一般而言第二性徵開始發育後,就應注意身高的發展,一旦發覺孩子身高比同期同學較矮小,就是成長遲緩的警訊。

生長遲緩轉介治療~成效高達13%

羅福松理事長提及,人的身高其實有70%靠先天基因決定,另有30%靠後天努力,因此仍有相當大的變數,如果學童每年長高的幅度超過4公分,其實可以不用擔心,但如果低於4公分,就得警覺是不是生長遲緩。

在民國91年台中榮民總醫院醫學中心,就曾經發表一份臨床報告,指出:經由學校轉介的655位兒童當中(303位男生、352女生),有高達13% 是可以治療,而這13% 治療成功的兒童中,又分別為生長素缺乏、透納氏症、甲狀腺缺乏、性早熟的患者,經治療後都可以得到相當不錯的成效,所以只要掌握15歲之前的黃金治療期,還是可以高人一等的。

 

生長激素助長高 一年可長9~12公分

 

其實大多數病例不需要打針吃藥,只要諮詢、評估、追蹤即可,少部分要治療的案例,注射生長激素要連續至少三年療程,先天生長激素缺乏的學童則要經醫師評估後,才可以選擇適合的生長激素治療。第一年治療平均可長到9~12公分,第二年平均有7~8公分成長空間,若孩子恐懼打針,目前已有電子注射器,減低疼痛也大幅降低學童看見針頭的恐慌,也減輕家長精神上的負擔。

 

 

成長金三角呼籲:慎選飲食、追蹤治療,才能把握成長關鍵期

近年來由於飲食西化,孩童過度攝取甜食、油炸高脂高熱量食物,導致兒童性早熟提前進入青春期,雖然剛開始成長速度較快,但生長板也比同齡小孩提前閉合,閉合後就再也沒辦法長高了。「其實身高篩檢不能只看一個年齡身高落點是否正常,而是看要年齡之間的生長曲線,有些學童可能前幾年身高落點是正常的,但是生長曲線卻有異常下滑或停滯,這時成長金三角的合作就非常重要了。

羅福松理事長說,所謂成長金三角就是指:「父母、學校、醫師」。

為避免學童成年後因身材矮小,在求學、就業、生活品質和心理適應等問題造成終身遺憾,父母應該要學會如何利用生長曲線圖觀察,這對孩童生長方面的問題是非常有幫助的,另外;要盡量減少含糖飲料攝取,例如台灣盛行的手搖杯飲品,這些飲品不僅容易喝下多餘熱量、添加物,喝下飲料後血糖升高,也會影響生長激素分泌,喝一杯500cc飲料,生長激素分泌就會暫停2小時,所以父母一定要以身作則,注意學童的飲食習慣。

學校老師也應該特別關心班上體型矮小的學生,利用「生長遲緩轉介單」與家長建立溝通管道,並了解確實成長原因,然後轉介到各大醫院兒童內分泌暨遺傳科,與專業醫療團隊合作,選擇正確治療方式,才不會讓學童輸在成長起跑點。

發表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