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視新媒體的觀察與未來

因應新媒體的興起,傳統媒體默不是戰戰兢兢。然而在怎麼戰戰兢兢,不能適應這個時代,終究還是要被淘汰。就像當年面對壹傳媒進軍台灣市場,三大報如臨大敵做足準備應戰,依然是兵敗如山倒。很諷刺地,如今面對新媒體的挑戰,壹傳媒似乎也成了兵敗的一方,曾經是媒體界新聞議題帶動者的壹周刊,已經傳出要結束紙媒的經營。

對於一向強調收視率的電視媒體,對於投入新媒體的經營,也是煞費苦心。但是,習慣傳統媒體的收視調查,新媒體經營的成效,似乎還沒有一套足以讓業界依循的指標作為參考依據。

粉絲頁的擴散及效應該怎麼計算? 日前有討論新聞媒體在社群經營成效的文章(https://blog.qsearch.cc/2016/05/134/),用ES值(Engagement Score)來充作流量計算的基準,依照它的計算方式,本刊也特地選擇520當天,TVBS粉絲頁和東森新聞粉絲頁兩個新聞粉絲團來做比較,觀看這樣的基準是否足以做為參考。

因為表列的前十名剛好都是影片分享,然後剛好兩個粉絲團的影像,都是選擇以留在FB上頭經營而不是導回自家網站,所以剛好可以藉此觀察該分享影片的確實點擊概況,來比對ES值和點擊概況中間的關係。依據研究方法,兩個粉絲團ES值前十名的新聞影片流量分別如下:

 

東森新聞

ES 回文 分享 影片流量
1 129405.3 3105 38648 12523 220萬
2 93728.3 556 24427 9123 104萬
3 73678.3 5470 36713 6946 178萬
4 44907.8 355 11623 4371 41萬
5 42679.6 681 4715 4214 57萬
6 41903.6 1877 16459 4007 105萬
7 31087 1735 11635 2975 81萬
8 25755.8 341 21017 2362 41萬
9 20190.4 597 7407 1939 23萬
10 19167 1353 14517 1758 86萬

TVBS新聞

ES 回文 分享  影片流量
1 21855 440 4808 2133 43萬
2 16794 987 12557 1544 32萬
3 15595 305 12145 1435 33萬
4 9960.6 35 1071 985 37萬
5 8879.5 646 15849 723 37萬
6 7609 5200 8390 625 7.9萬
7 5337.1 85 2786 505 10萬
8 4977.9 150 1729 479 11萬
9 4918.5 140 3645 454 4.2萬
10 4724.2 157 2385 447 11萬

以ES觀察的話,TVBS 在520當天第一名的貼文,若放到在東森新聞中則只能排名第9,然而從影片點擊的概況來看,卻是高於東森新聞該序位貼文的影片流量。另外由圖表也發現,即使同一個粉絲團,也不見得ES高的就會導致影片高點擊。由此顯示,若以ES值計算新聞流量是不精確的,也容易被操控。

  1. 分享和按讚、回文的影響力中間的差距是否過大?
  2. 每個粉絲頁的粉絲量粉絲量不同,其成效不能一概而論。尤其是殭屍粉絲的橫行,也影響到真實效果的計算
  3. 粉絲團的PO文成效,主動權還是操控在FB的演算法上頭,也因此實際的觸及效果難以從外評估
  4. FB主要的目的還是希望能收取廣告,不同的推波結果,也會改變社群結果的呈現。比方說一則讚文回文或者分享文皆相對較不能引起共鳴的內容,是否可能因為付費推波,使得它有更好的觸及結果(點閱率)?
  5. 選擇將流量同步導回自家網站應該是搶回部份主導權的方法之一(目前蘋果日報的做法)
  6. 目前新媒體相關廣告效果的衡量,技術並沒有很明確,怎麼把相關數據賣給廣告主,或可能是新媒體部門首要之務

因此文章一發表,有媒體人就說了,數據再高,無法換成等值得廣告收入,也是白搭。這話的是務實的,畢竟台灣現在很多媒體都積極投入新媒體這個領域,但是真能從中賺到錢的,卻少之又少。單就內容提供者而言,把流量衝高的確是首要之務,其它的則是銷售部門該做的事。大數據時代,了解大數據不該只是內容提供者改做的事,怎麼把流量轉換成等值的金錢,也是媒體業務不該學習的新課程。[站在風口上,豬都能飛起來],固然是說明互聯網的力量,但現在也有能說【一但風停了,豬還是會摔死】。台灣電子媒體在邁向新媒體的過程,目前似乎就是這個狀況,而這也讓很多人猶豫裹足不知該如何是好。但是,誰說在風口上能飛起來的,都只有豬啊!

 

發表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