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年來首度投資家數衰退 百大集團陷「新平庸投資」瓶頸

    根據CRIF中華徵信所公布的「2017版台灣地區大型集團企業」調查指出,2016年台灣百大集團的總體營運趨勢,呈現了複雜分岐的趨勢,但營收成長平庸、獲利成長平庸及獲利率和報酬率皆走跌,同時百大集團全球分子企業總家數出現近二十年來的首度下滑,總體表現來看,2016年的台灣百大集團幾乎可以用「新平庸投資」作為總結!。

 

    CRIF中華徵信所指出,百大集團資產總額突破88兆元大關續創新高,營收總額也由2015年的負成長轉為1.73%的正成長,並創下26兆7,735億元新高,稅後純益也以1兆6,010億元連續四年連創新高,使得淨值總額亦創新高。這四個新高,理應代表著百大集團在走在復甦之路上。

 

營收獲利弱成長  虧損集團倍增

 

    但若進一步看,百大集團營收總額和稅後純益創新高,背後均為特殊原因使然。最明顯的例子是,百大集團營收總額較2015年增加4,241億元,係因將夏普納入鴻海科技集團所致,若扣除夏普的合併營收,百大集團的營收總額則轉為負成長0.72%。而百大集團的稅後純益總額增加292.72億元,則係台塑集團和台積電集團稅後純益各增加了521億元及277億元,若扣除這兩大集團所增加的稅後純益,百大集團的稅後純益總額也就轉為衰退3.21%,顯示百大集團營收總額及稅後純益新高,係來自極少數成長集團的貢獻。

 

    CRIF中華徵信所進一步分析,百大集團的營收成長率(1.73%)及稅後純益成長率(1.86%)雖都呈現小幅正成長,卻也連續兩年成長率都低於2%,顯示處於「弱成長」狀態;其次無論百大集團的純益率(平均數)、資產報酬率(平均數)、淨值報酬率(平均數)亦呈連續兩年連袂走低;尤其百大集團資產成長率雖連續兩年成長都達5%以上,但資產成長沒有同步帶動營收與獲利的對等成長,且有13個集團呈現虧損,較2015年僅有6個虧損集團,幾乎成長一倍,突顯復甦之路上的轉型腳步蹣跚(詳參表一)。

 

 

兩岸投資家數  同步衰退

 

    更值得注意的是,2016年百大集團全球分子企業總家數僅為8,236家,雖僅較2015年的8,262家微幅減少26家,但卻是近二十年來百大集團分子企業總家數的首次衰退,仍屬相當異常。其中對台灣本土投資家數由2,730家下滑至2,700家,減少30家;對中國大陸投資家數,由2,629家下滑到2591家,也減少了38家;因此儘管在中國大陸以外的海外地區投資家數由2,903家增加到2,945家,小幅增加了42家,仍無法逆轉投資家數衰退的情勢(詳參表二)。

 

    CRIF中華徵信所分析,過去五年來百大集團在國內投資家數增加最多的2015年,增加了85家,也僅成長3.21%,2016年則首度負成長1.28%,國內投資意不足應係政權輪替而觀望。至於對中國大陸(含港澳)投資家數也首度呈現負成長1.45%,其因素研判雖更為複雜,但總體而言包括觀望兩岸關係變化,北京政策持續施壓淘汰落後、產能過剩產業及污染產業,以及出口不振及內銷市場難攻等因素,尤其是受制勞動成本升高,影響百大集團對中國大陸的投資意願。

東協、北美、歐洲  投資新三角

 

    相對2016年百大集團海外投資增加的地區,包括對東協地區增加了30家分子企業,為過去五年來單一年度增加投資家數新高。以美國為主的北美洲投資家數為372家,較2015年(354家)增加18家,雖然增加家數不多,但也是百大集團連續兩年在北美洲地區加碼投資,不過主要投資增加在加拿大,一口氣增加了10家分子企業,主要是鴻海集團併購了加拿大上市公司智能科技服務公司SMART TECHNOLOGIES INC.及其子公司致。對歐洲地區投資家數增加至322家,較2015年(304家)也增加18家,並為連三年呈現緩和上升(詳表二)。另外,百大集團對印度的投資家數為53家,雖較2015年增加8家,但尚未形成氣候。對韓國投資家數為42家,較2015年小增5家。

 

 

    綜合百大集團全球布局總體觀察,亞洲雖然長期居於布局的重心,但是投資家數已經自中國大陸減緩,轉向東協的腳步則略為加快。台、日間政經雖然關係密切,但是百大集團在日本的布局長期不多,對韓國的投資雖未成氣候,但是韓國金融市場漸受矚目。對北美洲及歐洲的投資家數和緩加溫,與美國經濟復甦領先全球,以及歐盟經濟自谷底回升有關。趨勢上東協、北美洲和歐洲,有形成新投資鐵三角的機會。對新興的印度投資家數則由觀望轉為試探。

 

中國大陸存活  取決口袋實力

 

    CRIF中華徵信所分析,百大集團對中國大陸的投資,在2013年單一年度新增投資219家分子企業,投資家數成長9.46%,總家數達到2,533家之後就開始投資降溫!2014年及2015年的投資家數成長率分別只有1.70%、2.06%,2016年更呈現1.45%的負成長,顯示降溫持續發酵。不過若由百大集團在海外各地區的經營績效來看,中國大陸的投資家數和營收總額雖呈小幅衰退,但稅後獲利卻創下4,480億元歷史新高,較2015年大幅成長19.56%,營收總額與獲利總額呈現背離,唯一的合理研判就是隨中國大陸進行轉型的大型集團獲利豐厚。進一步分析,若扣除新設或尚未營運的127家公司,2016年有54.78%大陸分子企業是獲利的,尤其「新零售」時代開啟,讓中國大陸更具全球優勢。但可以發現越大型集團在中國大陸獲利的機會越高,這意味著中國大陸未來是資金投資和技術挹注較勁的戰場,沒有足夠的口袋實力,在中國大陸很難生存。

 

創新不足  與紅色供應鏈交鋒

 

    CRIF中華徵信所也提醒台灣需要關注中美經濟版圖的變化。其一是在川普所謂「美國第一」、「美國製造」的概念下,對全球工業供應鏈移動的影響。其中值得關注的包括投資向美國移動的幅度會有多大?其二是美國跨國企業供應鏈向中國大陸傾斜程度是否會適度修正?前者要留心百大集團對北美洲的投資家數正在和緩加溫,百大集團是否進一步向美國進行投資,並帶動整體供應鏈出走?後者則是關注中國大陸供應鏈在全球供應鏈的競爭強度不斷強化,例如每年蘋果公司所公布的供應鏈,中國大陸本土企業入選的家數逐年大幅增加,甚至為避免被韓國三星牽制,連i Phone用的OLED面板,蘋果都打算移轉部份訂單給中國大陸面板廠京東方,類似的情況越演越烈,百大集團創新不足,和紅色供應鏈交鋒肯定將會更為激烈,也是台灣必須嚴密關注的方向。

 

「投資不足和轉型升級緩慢」則是百大集團甦緩慢的兩大關鍵因素。CRIF中華徵信所分析,百大集團投資不足固然與投資環境有關,正因缺乏創新投入,使得百大集團的分子企業家數難以成長,兩者其實互有關聯。CRIF中華徵信所認為百大集團除了專注性,必須更具前瞻性,對於健康生技、AI人工智慧產業、雲端大數據,以及新能源產業均須放遠眼光,投入更多能量,避免執著在代工產業等待訂單,應化被動為主動,研發足以改變產業生態的創新能力,惟有站上產業前端,才可釜底抽薪解決訂單來源在哪裡的困難。

 

 

    百大缺新秀  台灣經濟隱憂

 

    除了擔心百大集團的擴張力道走緩的長期趨勢外,CRIF中華徵信所為更需擔心的,則是百大集團的新秀不足。觀察近年百大集團的新進榜集團變化都侷限在5個集團之內,2016年雖新增6個新進榜集團,但仍不足以構成整體結構的大洗牌,缺乏大型新興集團的出線,將是台灣經濟最大的潛在隱憂。CRIF中華徵信所表示,全球產業形勢正在蘊藏巨大改變 ,不但跨國集團品牌的市場在進行改變,跨國集團品牌所組織的產業集團軍正在迅速解構和重組,百大集團若想維持全球供應鏈優勢,必須持續且加大入對創新研發的投入,並以擴大對外併購作為智慧財產權的依託,2020年將是全球工業供應鏈重新洗牌的決戰點,台灣沒有怠忽的權利。

 

表一 近三年百大集團營運績效

項目/年度

2016

2015

2014

資產總額(億元)

883,355

832,566

789,703

資產成長率(%)

6.04

5.43

11.61

營收總額(億元)

267,431

263,190

264,652

營收成長率(%)

1.61

-0.55

5.54

稅後純益總額(億元)

16,010

15,717

15,624

稅後純益成長率(%)

1.86

0.60

30.25

淨值總額(億元)

169,632

169,632

164,548

純益率(平均數%)

10.01

11.02

11.27

資產報酬率(平均數%)

2.66

3.14

3.73

淨值報酬率(平均數%)

6.67

8.04

10.00

負債比率(平均數%)

432.14

403.81

424.65

營收成長集團數(家)

56

50

75

虧損集團數(家)

13

7

6

資料來源:2017版「台灣地區大型集團企業研究」

 

表二  近五年百大集團投資家數成長情況

項目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集團分子企業總數

8,236

8,262

8,082

7,913

7,633

國內投資家數

2,700

2,730

2,645

2,602

2,563

海外總投資家數

5,536

5,532

5,437

5,311

5,070

海外(不含中國大陸)家數

2,945

2,903

2,861

2,778

2,756

亞洲投資家數

3,278

3,272

3,195

3,119

2,870

        中國大陸投資家數

2,591

2,629

2,576

2,533

2,314

        東協十國投資家數

466

436

420

411

394

北美洲投資家數

372

354

338

361

370

歐洲投資家數

322

304

295

265

276

資料來源:2017版「台灣地區大型集團企業研究」

發表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