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台九千學童捕捉台灣文化色彩 為美感體驗學習加分

「藝起來學學-臺灣藝術與人文教育啟蒙計劃」成果發表會

 

為推廣美感教育,教育部與學學文化創意基金會共同辦理「藝起來學學-臺灣藝術與人文教育啟蒙計劃」,於今日(8/25)辦理成果發表會,特別邀請參與本次計劃的泰雅族偏鄉學校-宜蘭南山國小師生,分享捕捉在地色彩的美感體驗與文化學習,並由南山國小的學生代表演唱「泰雅歌謠組曲」開場。出席貴賓有教育部部長潘文忠,以及學學文化創意基金會董事長徐莉玲、副董事長張基義,還有為感動猴創作素胚的藝術家莊普,與在場媒體朋友一同分享本計劃的成果與感動。

 

教師增能:師資美感研習工作坊

104學年度學學文化創意基金會與教育部共同合作辦理「藝起來學學-臺灣藝術與人文教育啟蒙計劃」,於全台北區、中區、南區、東區及宜蘭、高雄兩個實驗縣市,辦理教師增能「師資美感研習工作坊」,「具藝術專長」及「未具藝術專長」公立國小教師共計455位參與,鼓勵教師帶領學生運用「學學台灣文化色彩」網站,由臺灣藝術家作品、自然與人文主題圖庫,學習藝術家與大自然的用色及配色,並使用「xuexuecolors」APP進行生活環境採集色彩,設計跨領域藝術與美感課程。

 

「師資美感研習工作坊」並甄選180校優秀色彩種子教師,以鄉土教育為起點,帶領孩子透過在地色彩探索,認同自然、土地、歷史與人文風貌,並以地方文化色彩為主題進行「小感動猴」彩繪創作,共計9,109位學童創作完成彩繪作品。自去年12月至今年5月,陸續於台北學學、高雄美術館、臺東美術館、宜蘭羅東文化工場,舉辦「感動猴」兒童彩繪特展,展出學生各具特色的巧思,呈現各校豐沛多元的藝術創作能量。展覽期間觀展人次逾6萬校外教學活動共計5,331位學生參與,透過作品創作、參展與觀摩,增進學童生活的豐富性與美感體驗,進而培養對於色彩的敏銳度與文化的感知。

 

180校900色 學學台灣文化色彩

本次計劃成果呈現全台180校優秀色彩種子教師,如何帶領學生由環境色彩採集與鄉土文化學習,尋找在地色彩靈感來源,並發表代表學校的5個文化色彩,而學生更以代表該校5個色作為彩繪創作主要用色,透過「小感動猴」彩繪,學習轉化創作靈感,表達及表述對在地的情感與認同。各校師生色彩靈感有來自台灣藝術家繪畫作品、校園建築環境、植物、公共藝術或校園人文特色,也有來自地方人文、地方產業、地標、自然景觀與動物等,或是日常生活中氣候及節慶意象,學生藉此瞭解美感可以從生活中培養。(更多計劃成果分享http://color-up.xuexue.tw )

 

來自國之北疆-連江縣馬祖東引國小的學生孩子,在進行色彩調色練習的時候,他特別喜歡自己親手調出的一種深藍色,因為那個藍很像是記憶中,東引島上擁有112年歷史的<東湧燈塔>,在有霧的早晨中所看到天空藍,由於他來自島上第三代守護燈塔的家族,這樣的土地與歷史情感,讓他決定將東湧燈塔放到「小感動猴」作品的彩繪主題中。(東引國小色彩工作坊紀錄影片http://goo.gl/hGlpuZ)

 

偏鄉美感體驗課程 以色彩記憶文化傳承 - 以宜蘭縣南山國小為例

此外,為提昇偏鄉美感教育,本計劃於連江縣馬祖東引國小、宜蘭縣南山國小、高雄市木柵國小、台東縣桃源國小,執行4場偏鄉色彩工作坊示範教學,共計105位學生參與,透過協同教學鼓勵更多非藝術背景偏鄉教師,藉由豐富有趣的文化色彩課程,推動美感教育。

 

本次計劃北台灣以宜蘭縣作為實驗縣市,共有33校1010位宜蘭地區學童參與計劃,彩繪作品並於宜蘭羅東文化工場展出(2016/1/28-3/6)。宜蘭縣的偏鄉示範校-宜蘭縣南山國小,建校於民國9年,海拔1,165公尺,是全宜蘭最高的學校。學生多來自南山村(部落)的原住民泰雅族,以泰雅族傳統歌謠與祭儀慶典傳承為發展特色。學學色彩資深教師與該校數學老師古學瀚、部落鄉土課程老師顏秀婷,共同帶領學生由「學學台灣文化色彩」網站,學習藝術家對自然的色彩觀察與美感,之後由部落文化踏查的課程開始,帶領學生運用iPad與「xuexuecolors」APP,找出代表南山部落在地特色的五個顏色,包括原住民傳統織染原料的「茜草綠」、竹簍木作的「卑南黃」、傳統服飾常見的「泰雅紅」、漂白苧麻用灰燼的「思源白」,以及環抱部落的「南山綠」。

 

學生在課程中學習泰雅族傳統織物及服飾的由來及特色,並從中認識屬於泰雅族的代表顏色。例如泰雅織物上常見的磚紅色紋路,是運用植物薯榔染成,而布料的米白色澤,是生苧麻纖維與植物灰燼加水漂煮而成,更帶著孩子欣賞超過六十年歷史,真正由部落耆老織染、流傳下來的布料。

 

南山國小的學生們在老師們的引導下,將代表南山國小的文化色彩運用在「小感動猴」彩繪作品上,過程表現無比的專注,許多作品更呈現部落環境的元素,包括菱形代表祖靈的眼睛、層層疊疊的三角形是環繞部落的高山,交錯的線條是竹林菜園的走道,也是精緻的泰雅織物。而從平面草稿設計到「小感動猴」立體作品彩繪創作過程,不但提昇了繪畫技巧,更讓學生瞭解這些色彩與文化的連結,經由「色彩」輕鬆地記憶及加深對自身文化的認同,並將族群與大自然的情感緊緊連繫。(南山國小色彩工作坊紀錄影片https://goo.gl/hKvFmG )

 

以在地色彩啟發美感與創造力、以藝術創作翻轉生命價值

本次計劃南台灣以高雄市作為實驗縣市,共有22個行政區、33校1025位高雄地區學童參與計劃,彩繪作品並於高雄市立美術館展出(2016/1/30-3/20)。高雄為台灣工業重鎮,但在經濟發展迅速的背後,工廠如巨獸般的煙囪不斷冒出黑煙,逐漸污染高雄的藍天。高雄市信義國小的學生省思高雄空氣污染嚴重的問題,反映在「小感動猴」彩繪作品上,畫出城市裡一片灰濛濛的天空,以及因此而落淚的小猴表情,藉由創作來向人們傳達環境污染的議題,發人深省。

 

高雄市永安國小位於偏鄉,學生多為新移民子女,參與本次計劃的特殊教育老師林雯菱,長期將藝術引導融入資源班的特教課程。這次她帶著孩子到地方巷弄尋找色彩,重新認識周遭環境,讓這群少有機會踏出校園的孩子們,彷彿做了一趟社區巡禮與鄉土教育,她更為班上15位特殊的孩子規劃不同的教學方式與教學步驟,帶領他們彩繪完成獨特的「小感動猴」,並共同為在高美館的展出而努力。原本一個有自閉傾向的孩子,過去只願意在紙上畫出一圈一圈的線條,未曾畫過具象的主題,當與林老師討論創作主題時,他想到永安地區多養魚,故希望畫有關魚的主題,沒有想到課程完成後,他不僅在「小感動猴」上畫出了魚,還畫出海草、章魚等等同伴,完成了一幅生動的海底世界。當到美術館校外教學參觀時,他高興地向一同前往的媽媽介紹自己的作品,連媽媽也不敢相信自己的孩子在這麼短的時間內,繪畫表達上能從線條進步到具體,甚至敘事。

 

當特殊的孩子因為自己的創作得到鼓勵,將不再受限以課業來衡量自我的價值,或是因為學習成就較低造成的弱勢而感到抽離,他們就有機會建立自信,翻轉生命價值。

 

高雄市瑞豐國小位於工業發展重鎮前鎮區,近年許多學生是來自新移民子女的弱勢家庭,經濟及學習資源都較為缺乏。屆臨退休的班導師林麗珍與美術專任教師李淑敏,長期爭取對學生有益的教育資源,共同將學生帶出教室、走入社區。他們發現透過在地色彩採集,孩子們更仔細地觀察環境,而生活中幾乎天天見到的色彩,在進一步認識社區文化後產生了特別的意義。孩子經過彩繪創作的過程,變得對美勞課充滿期待,並且對於繪畫及顏色的運用有顯著的進步。一位負責隔代教養的阿嬤,過去只看重孫子的課業,美勞課作業多是阿嬤代做,造成孩子少有動手操作的機會,手的協調性較不好,這次她有機會一起去高美館看展,看到其他孩子的作品,心中很感動,她覺得自己的教養觀念被改變了,也發現非只有考試的課業,藝術也是很重要的。林老師提到本次計劃的參與,讓學生有機會看到大高雄地區其他學校學生的創作,藉此更真切地體會到地方特色的意義,也增加了家長對多元美感教育的認同,而透過展覽對於美感教育所產生的影響,不只在參與創作的孩子,更擴及到每一個家庭。

 

計劃成果

本計劃透過教師增能與學生美感體驗,給孩子帶來的感動不只是觀摩,還有參與及創造,甚至是連結學童與家長、翻轉家庭教育的理念。當孩子的眼界被開啟,開始觀察、欣賞色彩、重視美感,將影響孩子整體學習態度與自信心,這些轉變不僅讓孩子對藝術有了不一樣的感覺,教師本身也對美感教育所帶來的正面影響與力量,有了新的體會與看見。相信這正是美感教育不同於其他學科的地方,透過持續的美感體驗與創作,將提升孩子對文化色彩的認識、美感特色的認知、培養美感素養,並珍視在地文化中具美感的人事物。

 

為推廣台灣文化色彩的學習及運用,學學文化創意基金會長期投入文化色彩研究,於2011年建置完成「學學臺灣文化色彩」網站,2011年為教育部發函推薦各中小學校運用美感教育教材,目前已收錄逾九百位臺灣藝術家逾九千多件作品。自2013年起學學文化創意基金會與教育部共同辦理「藝起來學學-臺灣藝術與人文教育啟蒙計劃」,過去三年累計887位公立國小教師參與教師美感增能「師資美感研習」工作坊,累計247校共13,462位學生參與美感體驗,以在地文化色彩為用色靈感,創作完成「小感動生肖」彩繪作品,累計8,731位學生透過校外教學、參展與觀摩,培養對色彩的敏銳度與文化的感知,增進生活的豐富性與美感體驗。

發表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