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成五思覺失調患者面臨失業問題,及早穩定治療可望重返職場

新一代長效針劑獲健保給付 三大要素「針」服四大症狀

若無遵循醫囑用藥 九成患者半年內復發機率高

    「思覺失調症」過去稱為「精神分裂症」,為了減少大眾對此疾病的誤解與去汙名化,衛福部已在2014年將「精神分裂症」正式更名為「思覺失調症」。思覺失調症顧名思義是「思考」及「知覺」失調的一種腦部疾病,醫界普遍認為是因腦內神經傳導物質「多巴胺」失調所引起的,造成大腦萎縮影響功能,是一種慢性的精神疾病。

    全球每一百個人當中,就有一個人可能罹患思覺失調症,好發年齡約在20~40歲間;全台約有三分之一的患者,未能遵從醫囑規律按時服藥,或是根本沒有接受治療,而造成病情日漸加重,更有八成五的患者面臨失業問題,導致間接的社會成本。

四大症狀分辨思覺失調 越早治療成效越佳

    台灣精神醫學會理事長賴德仁表示,因為大眾對這個疾病的不了解,造成患者及家屬無病識感。在門診中,最常遇見是家人或患者本身根本不知道已經生病了,因此無法早期診斷。可能發病原因包含遺傳、個人體質、環境壓力因素等,具體原因不明確,大多會在青少年階段及成人早期發病,患者可能無法分辨幻覺、妄想和真實世界。

    賴德仁理事長進一步指出,思覺失調症可以分為四大症狀:正性症狀、負性症狀、認知功能障礙、情緒症狀。常見的正性症狀包括:出現幻聽,覺得別人在談論、嘲笑自己、或是聽到有人命令自己做出一些行為等;也會產生妄想,認為有人要害他,而做出不合理的行為,不管如何解釋,患者都不願相信,甚至出現混亂性言語與行為等。

    負性症狀則是情感表達變少,言語與思考能力下降,變得沉默寡言;動機減少,對身邊的人或事缺少興趣、退縮、不想接觸別人、不願意上班或上學,甚至忽視個人儀容及衛生等。在認知功能障礙方面,患者會變得無法專注、記憶力降低、難以做決定、失去解決問題的能力等。情緒方面上,常會伴隨著憂鬱、焦慮等情緒,或者較為衝動。雖然這些病徵看似不起眼,但影響卻十分重大,他們在思考時常會遭到幻覺或妄想打斷,讓他們無法集中注意力,並且失去動力,可能會使學生成績一落千丈,或者上班族工作表現突然變差,更可能因而無法正常生活。

未遵循醫囑用藥 九成患者半年內恐復發

    台灣精神醫學會秘書長張家銘表示,傳統治療大多都是以口服藥物治療,由於傳統口服藥物必須天天服用,雖然在短期療程內可有效改善症狀,但隨著療程延長,常因有副作用或是患者怕被他人知道,大多未能夠按時服藥,順從性差,或是對藥物本身接受度不高,抗拒、排斥,患者本身若中斷藥物,恐會導致病情更加惡化,且有近九成患者可能會在在半年內復發,不但會使大腦功能退化,且復發嚴重者,若有自我傷害或傷害他人行為,就需要強制住院治療,住院率提升至未中斷服藥的2倍。

    賴德仁理事長曾經收治一名思覺失調症患者,從18歲開始發病,因單親家庭,跟媽媽關係緊張,也因未能按時服藥,約每2~3個月就住院一次,後來改使用長效針劑,不但穩定病情,也找到穩定工作,利用下班時間固定回診,情緒控制得相當穩定,幾乎沒有再出現幻聽症狀,與家人的關係也改善很多。

 

 

新一代長效針劑獲健保給付 三要素「針」服惱人症狀

    張家銘秘書長說,隨精神治療發展,思覺失調症就如同其他慢性疾病,積極治療對於疾病控制相當有幫助,且現今藥物進步,新一代長效針劑,將口服藥物製成水性懸浮液,一個月注射一次,藥效會在體內緩緩釋放,有效達到藥效在血液中維持一個月的濃度,大幅提升藥效穩定性及患者便利性。根據臨床研究統計顯示,使用針劑前六個月的住院率是38.1%,使用針劑後六個月的住院率降至8.8%[1],甚至有近三成的患者有機會回歸職場[2]。  

    張家銘秘書長進一步說明,近年來看到其他先進國家,包括歐美、澳洲等,使用長效針劑比例大幅增加,像這樣的治療方式,很適合目前有穩定工作、想保有原來的工作能力以及維持生活品質的患者使用,也可減少服藥時擔心被他人以異樣眼光對待的情況。而目前新一代長效針劑更已通過健保給付,每個月僅需回診施打一次,且擁有三大要素:1、安全性佳,副作用低。2、藥效持久,降低復發率。3、提高患者生活品質。幫助患者穩定並改善病情,對於服藥順從性不佳的病患,可減低家人和患者負擔。

除了健保 更需要包容及友善對待

    根據調查,大眾對思覺失調症仍存有許多錯誤迷思,包括具有危險性、攻擊性及無法工作。許多患者也會因為罹病而過於自卑,日常生活中也自覺受到歧視。賴德仁理事長提醒,思覺失調症並非絕症,早期診斷,及早規律治療,經治療後患者也能夠融入社會;且發病後愈早接受治療,恢復情形愈好。希望更多人能了解思覺失調症並不可怕,也呼籲患者與家屬,勇於面對疾病,不要耽誤治療。而社會應友善及關懷對待,支持他們,幫助他們回歸社會,找到適合的工作,減少家庭及社會的負擔。

發表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