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望2017 台灣七大焦點

截至目前,2016年對台灣而言是平庸的一年。前三季經濟成長率平均約0.8%(與去年同期相比)。此外,中央銀行僅溫和降息(2016上半年共調降一碼)。政府對於財政政策採取中立態度,在成長需求與降低公債之間維持平衡。 展望2017年,經濟成長應有所改善但是幅度不大。央行與政府採取短期經濟刺激方案的壓力可望減輕,政策的重心可望聚焦於長期的結構性議題。

 

1) 預期2017年GDP成長率可達2.1%

有賴於其小而開放的經濟體,台灣經濟發展與全球景氣週期息息相關。自2012年起成長率放緩,在2015-2016年大幅下跌,與全球走勢呈現一致。

 

根據IMF最新的全球經濟展望報告,2017年全球成長率預期將上升至3.4%,相較於2016年的3.1%溫和上揚,而與2012-2015間的平均成長率差不多。如果參考歷史經驗,則預期明年台灣的成長率也將提升。星展集團預期2017年GDP成長率為2.1%,與2012-2015年平均2.2%的成長率差距不遠。

 

電子業出口對於台灣而言非常關鍵,且出口表現受到全球智慧型手機市場的產品生命週期所影響。iPhone新機型的推出,使得台灣電子業出口在2007-2011年,幾乎年年推升出口成長。然而,所謂的「蘋果效應」在2012年後不再顯著,原因也許是因為技術逐漸成熟,且全球智慧型手機產業的競爭日益激烈。

 

近年來,僅有iPhone 6 (2014) 與 iPhone 7 (2016)對於電子業出口產生重大影響。許多人期待蘋果在2017年推出創新設計的產品,距離上次蘋果在2014年推出重要全新設計產品iPhone6,已經相隔了3年之久。這也將與iPhone問世10週年剛好是在同一時間。如果確實如此,這對於台灣的電子業將是個好消息。

 

美國資訊研究公司Gartner預測,在2017年全球半導體資本支出將成長7.4%,大幅從2016年的-0.3%低點反彈。台灣工研院的產業經濟發展研究中心也預測,明年台灣半導體產業將有4.2%的健康成長。

 

來自中國的出口需求也很重要。隨著中國GDP成長率減緩至7%,全球商品價格下滑,台灣對中國的出口也自2012年開始停滯。2015年,中國經濟成長率進一步降低至6%左右,且商品價格崩跌,台灣對中國的出口開始衰退。今年,中國需求趨於穩定,且2016年第3季開始呈現反彈。但是這股反彈的力道主要來自於電子業,可能反映出iPhone供應鏈的需求。展望明年,一般認為中國的經濟將進一步減緩(IMF預測:2016年6.6% vs. 2017年6.2%;彭博:6.7% vs. 6.4%)。中國大陸成長趨緩與經濟重整,將持續影響台灣的出口業者。

 

隨著英國脫歐及美國總統當選人川普的反貿易立場,來自已開發國家的貿易保護主義,將會是另一種風險。美國與中國之間的關稅/貨幣爭議將間接影響台灣出口。台灣與美國及歐洲也有緊密的直接貿易關係(分別占整體出口的12%與9%)。而跟中國一樣,台灣也被美國財政部列入不公平外匯交易行為的觀察名單中。

 

2) 勞動市場將復甦,但復甦程度不明顯

溫和的GDP成長將有助於勞動市場。今年以來逐步攀高的失業率,在2017年可望從高點下滑。 不過,主要源自於電子業出口的成長力道,可能無法顯著對勞動力市場產生幫助。電子產業雖占台灣GDP的15%,但電子業從業人員,僅佔整體就業人員的8%,顯示出該產業具有相對較高的生產力。非電子製造業及服務業,仍須謹慎對待人力規劃,有鑑於未來的盈利前景尚缺實質改善。

 

3) 通貨膨脹將穩定維持在1%的低水平

由於勞動市場缺乏強勁的復甦力道,預期2017年薪資推動的通貨膨脹不太可能出現。明年1月法定最低工資預計調高5%。但這只對於原本每月薪資低於新台幣21,009元的160萬勞工(低於整體就業人口的15%)有影響。儘管最低工資自2011年起每年皆有調升,但對整體薪資的傳導效應微小,平均經常性薪資成長率仍維持在1%左右的低點。

 

2017年能源價格通膨率可能會上升。美國能源資訊管理局預估布蘭特原油每桶價格將從2016年的美金43塊,上升到2017年的美金51塊。原油價格每上升10%,將可能造成台灣消費者物價指數上升0.3%。而自2014年下半年起,能源通膨率一直處於高負值。由負向轉為正向,將會使2017年消費者物價指數通膨率,與2016年相比顯得大幅上升。

 

食品價格通膨率或許能大幅抵銷能源價格。今年食品通膨率是8年以來的最高(1-10月期間平均為5%)。2016年第1季蔬菜價格因為寒害而飆漲,第3季則因颱風再度飆高。如以較高基期為考量,則2017年食品價格通膨率可望降低。如鮮食價格能維持目前水準,則2017年消費者物價通膨率有望較2016年降低1個百分點。此可抵銷能源價格通膨的上升。

 

4) 預期中央銀行將維持低利率

溫和的經濟復甦將減少台灣央行降低利率的需求,但力道仍不足以支持立即提升利率。2017年GDP成長預期仍會低於2.5%的潛在成長率,並產出缺口仍然是負值(1)。值得注意的是,央行自2008年全球金融風暴後,便維持寬鬆性貨幣政策。

 

上次台灣央行調升利率,是在2010年,當時產出缺口明顯轉正,且通貨膨脹風險開始浮現。 即使美國聯準會升息推升美元走強,預估台灣央行仍不會調高利率。在過去數年,台灣央行與美國聯準會的緊密連動關係已不再。在2010-2011年間,當聯準會力推第二輪量化寬鬆,台灣央行採取升息策略;而在2015-16當聯準會開始收回貨幣刺激方案時,台灣央行則有降低利率。2017年央行可望持續關注國內基本面,並且將短期利率維持在低水平(基準利率為1.375%)。

 

長期的政府公債殖利率將有可能受到美國國債利率上升的溢出效應影響。不過央行的寬鬆性政策也將影響長期債券表現。鑒於央行採取與聯準會的分岐政策,10年期政府公債殖利率與10年期美國國債利率的相關係數,從2000-09年的0.81已跌至2010-2016年的0.55。

 

5) 預期房價仍維持高檔
GDP成長率好轉,勞動市場穩定以及低利率政策,將對房地產市場提供一些幫助。今年度銀行承作房貸餘額小幅回升,房價下跌速度減緩,均有賴於低利率的助益。

長期面而言,台灣房地產市場仍在修正階段。在連續10年的上漲走勢後,房價在2014年達到高點,自2015年開始下滑。不過,在沒有收入與利率衝擊的情況下,2017年應不至於有硬著陸的情況發生。

 

人口結構對於台灣房地產市場是一個長期的負面元素。首購族與換屋族的家戶需求指標-20-50歲間的人口總數,將在2017-2020年內每年減少0.7%(或年減76,000人)。這個現象可以由其他結構性因素部分性抵銷,例如都市化與核心家庭的形成。都會區人口目前占台灣總人口的79.8%,尚低於南韓(82%)與日本(93%)。若都市化持續以過去10年的速度發展,預期在2017-2020年,都會區人口可望每年增加5萬人,將形成新的房地產潛在需求來源。

 

6) 對外投資將擴大

新台幣低利率、聯準會的升息預期、以及強勢美元,應會刺激境內資金外流。過去三年的對外證券投資規模龐大。2014年美國聯準會結束寬鬆政策並於2015年底開始升息,央行則從2015年底開啟溫和的寬鬆循環。新台幣兌美元的利差,使得台灣保險業與其他金融機構調整投資組合,配置在海外債券與其他資產。由於預期聯準會進一步提高利率,而央行將維持利率不變,此一趨勢在2017年可望持續。

 

與全球市場相比,國內成長較緩慢,將導致台灣企業增加海外直接投資。儘管台灣對中國的直接投資已經降溫,但在其他開發中市場的投資仍具有高成長潛力。政府目前正在推動新南向政策,協助台灣企業到東南亞/南亞投資。

 

對外投資有助於台灣掌握海外市場相對高成長的契機,並且增加國家所得。儘管新台幣有短期貶值壓力,但投資所得將會轉回國內,並反映在經常帳上。台灣近10年來,因維持大量的經常帳餘額(平均為GDP的9%),金融帳赤字得以平衡並支持其貨幣。2017年,拜出口復甦以及油價微幅調整,經常帳可能持續餘額穩定(若2017年油價提高到每桶美金50元,台灣經常帳餘額將減少20億美元,約為GDP的0.4%)。

 

7) 政府政策將聚焦於結構性議題

溫和的經濟復甦應該可減低採取財政刺激方案的必要性,同時也易於管理公共財務。考量到稅收的延遞特性,政府預期2017年有1.3%的營收成長,是較為保守的估計。支出成長1.1%也是相當保守的。明年度財政赤字預期仍然低,政府公債平均殖利率將低於GDP名目成長率(約3%),因此政府公債動態將維持正向。中央政府負債佔GDP百分比,在2012年達到36%的高峰,預期到2017年將持續溫和下滑。

 

總體經濟環境的週期性改善,使得政府得以聚焦在長期的結構性議題,並且為改革鋪路。蔡英文總統提出的改革計畫的關鍵要素是產業創新、貿易多元化與經濟/社會公平(2)。關於「五大創新研發計畫」以及「新南向政策」更多的具體措施在明年都值得期待。這些可能包括放寬法規以鼓勵創新產業的創業投資,提供優惠吸引外國直接投資與高階外國優秀人才,以及提升資訊與財務支援以協助台灣企業進軍東南亞/南亞市場(3)。年金改革、高齡照護、青年就業與社會住宅等議題,也都可能是2017年政府政策的優先考量。

發表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