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台灣美術雙年展聚焦台灣 探討「一座島嶼的可能性」

文化部所屬國立臺灣美術館主辦「2016台灣美術雙年展」24日舉辦開幕式,由國美館蕭宗煌館長主持,台中市政府文化局王志誠局長、國立臺灣文學館廖振富館長、高雄市立美術館李玉玲館長、關渡美術館曲德義館長、客座策展人吳達坤及國美館策展人林曉瑜,徐永旭、侯俊明、陳建北、林鴻文、陳松志、王德瑜等參展藝術家及多位重要畫廊業者均出席,場面盛大熱鬧。蕭館長指出「台灣美術雙年展」是國美館承辦的多個雙年展中,唯一聚焦臺灣在地性、以兩年周期深入探討台灣當代藝術發展脈絡的雙年展。本次邀請30位/組藝術家參展,橫跨不同世代的藝術家們以多元的創作主題探討「一座島嶼的可能性」。王志誠局長則很開心在這次的展覽看到藝術家們對社會議題的敏銳度。曾以藝術家身分參加台灣美術雙年展的吳達坤表示,這次策展方式試圖揉合真實時間與空間、穿越歷史記憶與感知,並以小說文本交織疊合,引領觀者遊走展場。林曉瑜則說,「一座島嶼的可能性」呈現一個非典型的藝術雙年展,透過展覽讓大家看到台灣的能量與能力,並帶領觀者思考「島嶼」是甚麼、「可能性」又是甚麼。

        「2016台灣美術雙年展」以「一座島嶼的可能性」為展覽主題,引自法國當代知名作家韋勒貝克(Michel Houellebecq)2005年出版的同名小說,「島嶼」一詞在本展中既指向臺灣,也投射一個未知的烏托邦。本屆台雙展共展出137組件作品,涵括不同世代,創作主題亦十分多元。展覽包含特別為了此展創作的新作品,例如陳建北的透過實地考察臺灣離島的軍事設施,探討為捍衛主權所引發的諸多問題的新作〈吾鄉、吾土III:是誰?離島誰是?〉。展覽並展出多個現地創作作品,例如林介文的〈出口〉,以太魯閣族的傳統手工織布做為素材,集合織女的力量共同編織,除了傳達美的含意外,更傳達傳統文化在當代的可能性。此外,本展也集結行為表演的嘗試,例如何佳興的〈寫字.抄經 二〇一六 九月〉,就是直接在國美館展覽廳的牆上書寫心經。

        林鴻文勉勵自己及其他藝術家,用輕鬆的態度來面對嚴肅的議題。他運用竹子、牡蠣棚架等,編織出大型的「時光廊道」,必須刻意緊縮自己的身體以與他人保持距離才能通過,就像遊走在時空的縫隙,也象徵人類在自然及宇宙之間的微渺、企求天人合一的境界。王德瑜表示很高興國美館持續辦理雙年展,讓藝術家們能繼續被看見。她的新作〈No. 88〉延續以透明氣囊裝置製造空間的脈絡,邀請觀眾體驗一種失去平衡且異於步行的行進狀態,個人身體的感知經驗被放大了,在短暫與外界隔絕的狀態中,似乎也獲得了歡樂與沉靜。陳松志則表示「2016台灣美術雙年展」提出一個開放性的議題,讓藝術家們可以透過展覽主題思考台灣未來的可能性。他的作品〈無題2016〉、〈別境─航〉在凹凸、虛空、聚合、脫離的造型語言中,捏塑出一種異於日常的「非常時空」,為現實的生活構築一抹神秘的詩意自由。

本屆台雙展中作品媒材多元;徐永旭的大型陶作裝,彷彿在馴服陶土一般,投入高度的身體勞動不斷重複、試驗,堅持「以身體作為創作器具」的概念,創造融合大自然意象且內蘊藝術家豐厚生命經驗的作品。黃奕捷與王又平、李佳泓、及廖烜榛所拍攝的半紀錄式電影〈錢江衍派〉,邀請自己的父親演出80年代的異議分子,影片中時空交錯以及半虛構半寫實穿插的敘事,對照出兩個世代對國家主體認同的選擇權轉變。世代間的溝通雖有助於彼此的互相了解,但對於用社會運動改變國家體質的做法,上一代的疏離與這一代的積極參與,似乎都是為了解除主體認同的共同焦慮。陳依純以科幻小說的敘事方式詮釋她的近期創作,看似是對人類末日來臨的預告,實則描述當代社會的自然資源破壞與階級權力鬥爭,使人類一步步走向自取滅亡之路,這種狀況對於需仰賴外援的孤立島嶼而言,毋寧是一則警世預言。

        國美館將在9月25日舉辦「一座島嶼的可能性──2016台灣美術雙年展」藝術家座談會,10月8日、10月15日、11月5日的藝術講堂,均將針對雙年展的本質與內涵作更深入的探討與演繹,希望本屆臺灣雙年展的嘗試,能提供觀眾有別以往的展覽互動體驗,並創造各種交流討論的空間。展覽期間並將推出專家導賞等相關活動。詳細訊息及報名可參考國美館官網: https://www.ntmofa.gov.tw。此外,參展藝術家張碩尹預計在10月1日、10月2日辦理「盲打誤撞」活動表演,邀請民眾參與觀念創作,歡迎透過「盲打誤撞」臉書活動頁報名。

一座島嶼的可能性─2016台灣美術雙年展

  • 展覽時間:105年9月10日至106年2月5日
  • 展覽開幕式:105年9月24日
  • 展覽地點: 國立臺灣美術館101-107展覽室、美術街、大廳、水牛廳、大門廣場

發表回應